主要包括氣虛痰阻與臟腑虛損兩方面。
(1)氣虛痰阻,脾虛為本
(以肺癌為例)氣虛是肺癌發(fā)病的內在原因之一。脾為后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。長期縱情口腹、飲食無常,均易造成脾虛失運。脾屬土生肺金,脾為肺之母,肺所主之氣、所布之津來源于脾所升清上散之水谷精氣與津液,如李東垣所言:“飲食入胃,而精氣先輸脾歸肺。”故脾氣不足肺易受累,“土不生金”故肺氣虛少,宗氣不足。如東垣所言“脾胃一虛,肺氣先絕”之論。《素問·經(jīng)脈別論》曰:“飲入于胃,游溢精氣,上輸于脾,脾氣散精,上歸于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(jīng)并行。”脾居中州,主轉輸津液、運化水濕,具吸收、輸布水液之功,而肺主宣發(fā)肅降而通調水道,乃水之上源,故人之津液轉輸敷布必依肺脾健運方能正常。若脾胃失和,脾失健運,津液失于輸布,則聚而生痰成飲,常影響肺之宣發(fā)與肅降,出現(xiàn)喘咳痰多等候,有“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”之說。
(2)臟腑虛損,以腎為根
(以肺癌為例)肺癌發(fā)病,臟虛為本,腎虛為根。首先,腎為先天之本,在臟腑生理活動中的具有重要作用。“腎者主蟄,封藏之本、精之處也”。其所藏之精是人生殖、生長、發(fā)育的物質基礎。同時,腎中精氣還是激發(fā)、推動各臟腑功能活動的原動力;腎中元陰元陽為一身陰陽之根本,溫煦、濡養(yǎng)著臟腑、組織,使之正常運轉。其次,腎與五臟功能密切相關。腎臟不僅內藏先天之精,且“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”。臟腑功能正常,先后天之精微相互補充、促進,既是臟腑功能活動的保障,又是腎臟生理功能得以發(fā)揮的前提。所以腎與五臟、先天與后天相互長養(yǎng),方始生機不殆。
在病理情況下,某種原因使腎不藏精或精氣虧虛,而見精氣無力推動、元陽不能溫煦,或見元陰失于濡潤,都必會影響臟腑,使之功能低下;而臟腑功能異常,又會導致精氣匱乏。如此反復,在加快機體衰敗的同時,還可內生瘀血、痰濁、阻閉肺絡,發(fā)生肺積之證。故此,在臟腑諸虛中,尤應辨識腎臟虧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