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們晉南老家,以前稱磨坊為磨頭,一般磨頭都設在依溝而挖的淺顯的窯洞里。那時候村里都沒有房子,僅有的幾間房子則是學校,而且是古廟宇。磨頭里有的是石磨,有的是石碾,磨面或碾米就靠這樣的古老設備,有的是人工推或拉,有的則是有喂養的驢來拉磨拉碾,拉磨時給驢眼睛戴上眼罩,以免它看到糧食偷食。
隨著時代的發展,石磨石碾換成了機械化的電磨,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,于是很多村莊的石磨石碾已不再風光,村里人磨面碾米則需要到鎮上的大機房去磨面或者用糧食換面。漸漸地村里的老磨頭也不復存在了,有的坍塌、有的作為他用,磨頭里的石磨石碾也被一些人有雅興的人收藏,也有的的石磨則作為鋪路石美化著環境,一些石碾除了稍有收藏外,很多的被遺棄在農家的場院,裝點著美好的田園生活。
現代化腳步在極速地行進。人們被環境惡化和認為破壞的食物生態鏈搞得焦頭爛額,老百姓的餐桌已無安全的食物。于是人們追求原生態的糧食基地,糧食加工也開始返璞歸真,看看淘寶上的店鋪,滿眼都是石磨加工的農產品。但這些石磨已非過去純粹的人工生產了,而是石磨加電氣化,也可稱為現代化的石磨。
老磨頭,磨頭里的石磨石碾。留給一代人永久的美好的回憶。 (作者:運城安國醫院三病區 尚國華)